发表时间:2016-11-29
我国制造业正处在一个前后夹击的困境当中,制造业的智能化是脱困的必由之路,但工业精神的缺失才是我国制造业目前最大的痛点。这一问题不解决,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将难以真正地完成。
发表时间:2016-11-29
随着生产设备升级换代,“机器换人”步伐加速,市场对于能够熟练使用相应技术、能驾驭现代化机器设备,掌握相关生产工艺流程的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工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工人需要提升自身技能,进行转型升级,完成从“蓝领工人”向“灰领工人”的转变,但是这样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发表时间:2016-11-28
近些年我国智能制造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迅速,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智能化以及工业自动化等新兴的科学技术已经融入到了工业发展之中,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就目前中国智能制造的现状而言,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如果放在一个更为宏观的场景里观察中国智能制造,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制约因素影响着它的发展。
发表时间:2016-11-28
“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都作为各自国家一项重要的战略,目前在正在召开的汉堡峰会上引起了中德之间的热烈讨论。它们两者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是否中国会以工业数字化为契机而蚕食德国工业的技术优势呢?让我们来探一探究竟吧。
发表时间:2016-11-28
曾经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业衰落了吗?我们和美国竞争力委员会连续多年对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进行研究,此前发布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表明:制造业将持续影响全球经济。从制造业对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就业机会,以及对总体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等方面的影响力来看,强大的制造业将为全球经济繁荣创造一条清晰的路径。
发表时间:2016-11-28
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聚焦智能制造,力图抢占先进制造业发展制高点。在2015年,中国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指导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变。全国各个省市企业纷纷响应号召,加入智能化转型大军。
发表时间:2016-11-28
近些年我国智能制造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迅速,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智能化以及工业自动化等新兴的科学技术已经融入到了工业发展之中,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就目前中国智能制造的现状而言,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如果放在一个更为宏观的场景里观察中国智能制造,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制约因素影响着它的发展。
发表时间:2016-11-28
“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都作为各自国家一项重要的战略,目前在正在召开的汉堡峰会上引起了中德之间的热烈讨论。它们两者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是否中国会以工业数字化为契机而蚕食德国工业的技术优势呢?让我们来探一探究竟吧。
发表时间:2016-11-28
曾经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业衰落了吗?我们和美国竞争力委员会连续多年对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进行研究,此前发布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表明:制造业将持续影响全球经济。从制造业对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就业机会,以及对总体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等方面的影响力来看,强大的制造业将为全球经济繁荣创造一条清晰的路径。
发表时间:2016-11-25
近期,国内举行了多场关于智能制造的论坛及会议,总结了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特点及智能制造领域的投资机会。这里,小编对部分公开资料做了整理,分享给中国智能制造领域的同僚们。
发表时间:2016-11-25
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机器人是制造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关键支撑设备,发展潜力巨大。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利好下,国内机器人市场迅速升温,机器人产业迅猛发展。但在市场一片红火的背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各种问题也开始逐渐显露。
发表时间:2016-11-25
最近十数年来,中国制造业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比如在汽车的制造数量上,2008年中国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二,2009年便超过日本,高居为世界第一。然而制造并非创造,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仍在苦苦追赶。
发表时间:2016-11-25
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机器人是制造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关键支撑设备,发展潜力巨大。今年4月,国家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到2020年,我国机器人关键零部件要取得重大突破,实现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
发表时间:2016-11-25
近期,国内举行了多场关于智能制造的论坛及会议,总结了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特点及智能制造领域的投资机会。这里,小编对部分公开资料做了整理,分享给中国智能制造领域的同僚们。
发表时间:2016-11-24
“工业4.0”将开启一个前所未有的智能制造时代,但这并不会导致整个工业体系一夜之间江山变色,智能制造其实就是一个“软性的过渡”,或者说这是一个面向“软性制造”的持续创新、演进过程。